萱草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栽培历史,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,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。萱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。早在康乃馨成为西方的母亲花之前,萱草就已是中国的母亲花。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张志国长期致力于萱草传统文化的挖掘、萱草花新品种培育及种苗产业化技术研发。 张志国介绍,黄花(菜)、金针是萱草的不同种,古代又称“忘忧草”“宜男草”,在长期的栽培历史中承载了多种文化内涵与意象。**早文字记载见于《诗经·卫风·伯兮》:“焉得谖草,言树之背?”谖草即萱草,“谖”意为忘记,故古人也称“忘忧草”;“背”指母亲居住的北堂,意为游子远行前,会在北堂前种下萱草,以慰母亲思念之情,希望母亲乐而忘忧。由此,萱草与母亲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北堂逐渐称为萱堂,萱堂、萱亲、慈萱,萱则顺理成章地成为母亲代称。 从唐**始,很多文人墨客就把萱草视为母亲花,借以表达儿女对母亲的挚爱。唐代诗人孟郊的《游子诗》写道:“萱草生堂阶,游子行天涯;慈母依堂前,不见萱草花。”诗句表达母亲倚在堂前、思念远方游子的心情。植萱草于北堂,借萱草鲜艳花色以悦亲心,减少母亲对自己的思念,忘却烦忧。 元代画家、诗人
上一条:云南广南县发现野生华西蝴蝶兰
【如果您还没有关注“公司名称”手机网站】